1920年,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这一年,世界舞台上交织着战争硝烟与时代变革:中国工农红军用生命铺就革命道路;美洲与爱尔兰的战火折射出资源争夺的殖民伤痛;肆虐的黑风暴与剧烈地震更向人类敲响生态警钟。在中国北方渤海之滨的烟台,一座以1920命名的历史街区,正静静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商业传奇。这里曾是商旅辐辏之地,其繁华程度不输当时的北京王府井。现在,就让我们跟随镜头,探访烟台1920街区的前世今生。
要了解1920街区的由来,必须翻开那段沉重的历史篇章。
1858年,清政府被迫签订《天津条约》,新增牛庄、登州等十个通商口岸。但由于登州港条件有限,1861年英国强行改选烟台作为开埠地,并在此设立东海关。这一变动使烟台一跃成为华北地区三大通商口岸之一,正式接入全球贸易体系。
展开剩余76%为维护在华利益,西方列强纷纷在烟台山上建立领事馆,英、法、美、日等国使馆在此形成特殊的外交区。这片区域逐渐演变为特权象征,吸引大批外资银行、洋行聚集到附近的朝阳街。以西大街为中心的商业圈快速崛起,中外商贾往来如织,贸易繁荣——这就是1920街区的雏形。
漫步在朝阳街南口,脚下是烟台首条柏油马路——1920年修建的朝阳街道路。举目望去,红瓦斜坡屋顶与欧式拱形窗棂的建筑群在阳光下静静矗立。微咸的海风轻抚着斑驳的石墙,恍惚间似乎能听见百年前商贩的吆喝声与留声机飘出的悠扬旋律。这条短短400米的街道,当年有烟台美景七分在朝阳的美誉,是胶东半岛最负盛名的商业地标。
穿行在街区间,每栋老建筑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。朝阳街75号的宝时造钟厂旧址,三层砖楼檐下的卷草纹浮雕依然清晰可见。1934年,爱国实业家李东山在此创建钟表帝国,宝时钟表与张裕葡萄酒共同谱写了烟台工业的辉煌篇章。往北走到海岸街24号,英国茂记洋行则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轨迹。这座1934年落成的英式建筑,犹如一位身着正装的绅士:错落有致的石砌墙面像笔挺的礼服,山字形装饰则似优雅的手杖。转过街角,克利顿饭店德式风格的拱门下,孙中山1912年曾在此下榻的往事,如今的红酒餐厅仍在延续着待客之道。而对面的星巴克臻选店里,年轻人低头刷着手机,明亮的玻璃窗上,隐约映出芬兰领事馆旧址古老的拱形窗框——过去与现在在此奇妙交融。
如今的朝阳街正经历着修复与重生。索易卢布松餐厅门前,巨型葡萄酒杯折射着霓虹光芒;漫心酒店的布艺玩偶墙成为网红打卡点。但新旧融合也引发思考:时尚的咖啡杯摆放在盎斯洋行精美的石雕门楂下,酒吧炫目的电子屏遮挡了福顺德银号沧桑的砖墙纹理。一位白发老人轻抚顺泰商行旧址的墙砖感叹:修旧如新,不如保留原貌。而不远处时尚露台上,年轻人正举杯畅饮,威士忌的金色酒液中,倒映着老烟台人从未见过的都市夜景。
可能有人会问,为何选择1920作为街区名称?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:1920年不仅是宝时造钟厂、锦章照相馆等知名企业创立的年份,更是烟台升格为山东省直属特别行政区的政治转折点。同年,朝阳街铺设了水泥马路,双向车道彰显其作为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。因此,1920不再只是时间标记,它已镌刻进城市记忆,成为这片街区的永恒象征。
夕阳的余晖渐渐笼罩海岸街的石墙,我轻抚宝时造钟厂生锈的窗框。霓虹灯光在百年洋行雕花的门楣上流淌,酒杯的碰撞声与海风中的留声机余韵交织在一起。1920,这个数字已超越时间概念。它是砖缝间流淌的商业血脉,是拱窗后不灭的市井灯火。当现代灯光照亮东海关旧址斑驳的铁栏杆,我仿佛看见历史正以崭新方式延续——老烟台从未离去,它只是化作一砖一瓦,在每一代人的足迹中,铺就通往未来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